凉山州富顺达彩钢制作有限公司对过剩的钢铁行业及其前景分析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8-03-02
过剩的钢铁行业及其前景分析


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稳居世界第一。正如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钢铁是工业的骨架,中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在世界经济再平衡大背景下,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而钢铁行业的过剩问题又一直显得格外突出。2008年年产钢铁5亿吨,但之后中国钢铁产量非但没有合理减少,反而继续增加并屡创历史新高。2008年10月,国内大中型钢企亏损额达到58.35亿元,到12月亏损额扩大到291.22亿元,行业亏损的局面一直维持至2009年4月,连续7个月亏损。2011年全国粗钢产量超过7亿吨,比2008年增长40%。有一种说法是:目前中国钢铁年产量是全球产量的近一半——2011年世界钢产量仅14.9亿吨!比世界粗钢产量排名第2名到第17名的国家/地区的粗钢产量总和还多出415.9万吨。与此同时,消费增长低于产量增长,进出口俱增但出口总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

曾经的4万亿经济刺激,使得国内的钢铁行业错过了一次必要的行业洗牌,相反继续走向疯狂。这一失误继续放大了境外铁矿石“吃准中国”的胃口,也使得产业瓶颈问题更加突出。2008年8月进口铁矿石达到154.46美元/吨,当时感觉已是天价;2008年次贷危机,铁矿石价格一度随大势崩跌,但到2011年9月却达到了惊人的175.92美元/吨!这一切,早已决定被延后的钢铁行业大调整会来的更加猛烈,这也是目前钢铁行业上下游正在遭受痛苦经历的根源所在。

其实,中国早该主动降低产能,增加我国在铁矿石谈判和定价方面的主动性,但很遗憾,各自为战的国内钢铁生产企业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魄力。从经济规律来看,钢铁生产行业从业绩辉煌、盈利微薄到全面亏损,只是时间早晚的必然结果。这也最终证明了,能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力量不是行政口号,也不是政府之手,而是市场之手。

钢贸企业身处中游,大势所趋的微利化必然需要及时转换经营思路和手法。例如主动降低库存和加快周转效率等等。更加重要的,还有两点: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根据经济周期调整经营策略;二是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信息和保值功能。凡在这两方面做得好的企业,一般会平滑应对行业的不利冲击,同时也能为下一步的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两年多的宏观调控以及境外主权债务危机叠加影响之下,去年11月钢企利润大幅下降,大中型钢企利润总额从78.99亿元下滑至13.75亿元,降幅82.6%。今年1月和2月,利润额分别为亏损23.21亿元和亏损5.48亿元。之后行业利润有所反弹,但6月份的形势继续恶化。精明的钢贸商通过及时去库存避免了损失,通过期货市场做空获利的案例也不少。

展望未来,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可能陷入长期的低迷增长期,欧元区甚至不排除深度衰退的可能,这对中国经济是一个严峻考验,中期来看,中国经济可能因此进入较低增速为代表的亚增长阶段。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仍然不会轻易减压或取消,而建筑业的钢铁消费占比1/3以上,这意味着钢材的长期需求将因此难以走旺;部分城市又开始实施汽车限购政策,这对已经低迷的钢铁行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据了解,本轮钢材价格下跌以来,钢铁企业在去年四季度有过较大规模减产,但进入2012年后,产能利用率却从80%上升到了现在的85%,而2008年现货市场暴跌后,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曾一度下降至不足70%。部分钢铁行业专家继续看淡螺纹钢价格到3600一线,并非过度悲观,当然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政策观察。

世界铁矿石价格最近有所下降,并创出去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其价格仍可谓高高在上——2012年5月回落到141.16美元/吨。6月底为134美元/吨。同时,国际商品货币汇率继续保持相对坚挺。这都表明,国外矿产企业对中国进入慢速增长期的预期还很模糊,有人心存幻想,以为中国还会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笔者之见,这些幻想不破灭,熊市就不该结束。未来随着中国楼市“昙花一现”式的回暖结束,上半年扩大生产的中国钢厂必将被迫再度调减产能,铁矿石价格和钢材价格还会再下一城。这一判断与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将在三季度继续探底的看法有相得益彰之逻辑。

中国需要理性的增长,即便必须忍受一些转型之痛,但应该吸取历史教训,不要干预市场的正常调整。钢铁行业需要减肥,过量生产需要约束,贸易商也需要转型。

前期国家出台有关措施,对贸易商融资进行清理和规范,这无疑会促进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部分中间商因为资金管理存在漏洞而处于“裸奔”状态,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状况,值得警惕和吸取教训。

有些贸易商转而投资钢铁生产企业,笔者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长期来看,严重的钢铁生产企业是不值得投资的,即便贸易越来越难做,贸易商也不应简单地“向上转移”。作为战略转型,结合钢铁产业的金融投资和国际化化业务是可选的大方向,甚至彻底脱离钢铁行业也未尝不可,毕竟,这是一个从长期来看都非常难以走向平衡的典型产业,在中国经济转型之路上,注定要承受较多阵痛和磨难。